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714T)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团队精神、管理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信号获取、处理和传输、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研究开发、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工作,服务于电子信息行业和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可继续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本专业员工在毕业5年左右,经过行业实践和自身学习能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道德修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强健体魄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够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标2-工程素养:具备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信息系统软硬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相关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目标3-创新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关注行业前沿,参与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目标4-团队合作: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组织能力与合作意识,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目标5-终身学习:能够利用网络信息优势,熟悉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具有向电子信息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的能力,能够通过企业实践、继续教育等方式持续提高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具有在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1.思想道德与政治认同
 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践行“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校训,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1.2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工程知识
 2.1掌握信号处理问题中必要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实际信号处理问题;
 2.2掌握电路分析与设计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2.3掌握通信理论和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3.问题分析
 3.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信号处理理论知识,识别信号检测与处理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3.2能够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分析工程问题的过程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3能够正确分析实际电路设计的解决方案,并论证其合理性;
 3.4能够运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与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相关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综合应用。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能够根据特定条件或需求的电路问题确定具有创新性思路的解决方案;
 4.2能够结合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和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提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设计相关系统或单元。
 5.研究
 5.1能够基于信号处理理论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系统中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信号获取、信号处理、系统分析、模型建立、系统实现,掌握复杂信号处理的方法,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信号处理中的实际问题;
 5.2结合模拟与数字电路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电路系统分析与设计,并进行方案优化;
 5.3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与论证相关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
 6.1能够根据实际电路问题,熟练使用合理的数理分析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合理的数理分析;
 6.2能够使用科学的仿真工具进行电路系统建模、电路仿真和性能测试,并分析电路性能指标。
 7.工程与社会
 7.1了解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7.2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工程实践及其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工程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并理解其在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实践中的重要性;
 8.2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实践的可持续性,评价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产品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9.沟通与交流
 9.1能够对电子技术领域中的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方案、清晰表达和方案陈述;
 9.2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信号处理或电路设计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9.3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了解电子技术领域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动态,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10.个人与团队
 10.1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理解团队的意义,主动和其他成员沟通、合作、开展工作;
 10.2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项目管理
 11.1掌握电子信息相关技术领域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了解电子信息类项目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
 11.3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优化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及产品开发。
 12.终身学习
 12.1能够认识到自我探索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并表现出不断探索的成效,能够自我评价;
 12.2能够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12.3具有结合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13.职业规范
 13.1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13.2具备职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13.3遵循学术规范,注重学术道德。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毕业要求1  |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 
   
   
    毕业要求13  | 
    —  | 
       | 
       | 
    —  | 
       |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毕业条件:修满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考试合格;参加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最低获得6学分。
 学位:符合《威廉希尔williamhill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要求,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及应用、通信原理、EDA技术、嵌入式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音视频处理技术、传感器检测与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
 六、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构成
 
  
   
    
     课程模块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主干课  | 
     合计  | 
    
    
     必修课  | 
     选修课  | 
     必修课  | 
     必修课  | 
     选修课  | 
    
    
     学 时 分 配  | 
     理论学时  | 
     718  | 
     96  | 
     576  | 
     160  | 
     160  | 
     1710  | 
    
    
     实践学时  | 
     280  | 
     0  | 
     176  | 
     48  | 
     32  | 
     536  | 
    
    
     总学时  | 
     998  | 
     96  | 
     752  | 
     208  | 
     192  | 
     2246  | 
    
    
     学 分 分 配 及 比 例  | 
     理论学分 (比例)  | 
     43.5  | 
     6  | 
     36  | 
     10  | 
     10  | 
     105.5  | 
    
    
     24.1%  | 
     3.3%  | 
     20.00%  | 
     5.6%  | 
     5.6%  | 
     58.6%  | 
    
    
     实践学分 (比例)  | 
     23.5  | 
     0  | 
     27  | 
     22  | 
     2  | 
     74.5  | 
    
    
     13.1%  | 
     0.00%  | 
     15.00%  | 
     12.2%  | 
     1.1%  | 
     41.4%  | 
    
    
     总学分 (比例)  | 
     67  | 
     6  | 
     63  | 
     32  | 
     12  | 
     180  | 
    
    
     37.2%  | 
     3.3%  | 
     35.00%  | 
     17.8%  | 
     6.7%  | 
     100.00%  |